![]() |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 “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是当时瑶里程姓人家的活动空间,他们在这里祭祖先、议事、审断、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他们将之视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 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节祭礼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进汤。“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嘻笑、对语、疾步。”意为晚辈进入祠堂时衣着要整齐,不能在里面嬉笑、说话,走路的步速要慢。当然,不是人人都能亲历这个神圣的场合,宗族在选择参加祭祀的人时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秀才以上的族人,靠钱买得学历的族人也允许参加,凡没有读过书的“白生”只能在年老时才能参加。于这庄严而神圣的祭祀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人对与祖先的敬畏,对伦理的尊重;通过对祭祀人的限制,还宣扬了长幼有序、鼓励读书的思想。 无论何时鼓励读书总是不落伍的教化。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对谕广训》中对祠堂的功能有这样的说明:“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也都是宗族的任务。 在瑶里,宗族的私塾学堂大多就设在祠堂里或附属在祠堂旁,比如这座祠堂的旁边就是程家的私塾学堂。虽说如今早已听不见朗朗书声,但是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孩童们束冠礼学,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背诵唐诗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海不复会”;几个学生顽皮,伏案偷偷逗蟋蟀,先生停下步子、睁眼,恰巧抓了现行,戒尺敲过一个一个稚嫩的手板,先生说,“看你还调皮!”。在对于古代私塾的猜想里,似乎总有李白的诗句被摇头晃脑的读出来,也总有一两个学生在先生的戒尺下重复一句又一句的“下次不敢了”。 不知是否应了“惇睦”二字,程氏宗祠曾经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开国元帅陈毅来到瑶里亲自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当时曾在这里召开过抗日动员大会。会上,陈毅与他在国民党的胞兄陈孟熙上校握手言和,并且说:“我与哥哥,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过去打了多年的仗,俗话说‘家不和外人欺’,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之间也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在古代祭祖先、猜灯谜、发粮饼、唱大戏,除不肖子孙外,从老到幼参与其中。如今去程氏祠堂,一定要去戏台上看一看戏才不枉此行。 戏台一般都设在门屋后,隔着天井面对享堂,为的是大家可以看到。程氏祠堂大门内的后面就是一个被称作“万年台”的戏台,这两侧高台的中部置有左右伸缩的戏台台板,演戏时伸出台板,不演戏时收回台板,伸缩自如,可惜台板在文革时被拆除了。好在,时至今日这里的戏台上依旧会响起咿咿呀呀的对白,所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去瑶里、去程氏宗祠听一听戏的雅致。如果在家里对着电视机让你觉得有些冷漠,而去电影院看电影又未免太浮躁;如果你怀念儿时远远眺望的戏台,朴素无华的舞台表演,那么,就来程氏祠堂听一听戏吧。
1 瑶里博物馆 yao li bo wu guan (315)
2 洪源仙境 (330)
3 汪湖生态游览区 (326)
4 景德镇御窑国家遗址公园 (418)
5 哇陶DIY乐园 (345)
6 龟峰风景名胜区 (596)
7 长滩村 (318)
8 铜钹山景区 (1060)
9 神农宫 (284)
10 王罗湖 (304)
11 玉兔广场 (328)
12 清华镇 (388)
13 汪槎村 汪槎村 (310)
14 段莘水库 duan xin reservoir (305)
15 查平坦 (346)
16 林充湖 (314)
17 志勤堂 (290)
18 广丰大桥 (371)
19 岭脚 ling jiao (296)
20 官坑 guan keng (305)
21 朱子步行街 (354)
22 严田古樟民俗园 (320)
23 古平坦 (290)
24 俞氏宗祠 (331)
25 九仙湖景区 (329)